近一個世紀前,著名作家冰心曾遊覽雲岡石窟。置身於公元五至六世紀開鑿的石窟之中,她被一座座精美繁複、大大小小的佛像所震撼,在日記中以生動浪漫的文字讚嘆道:「萬億化身,羅列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
雲岡石窟雕刻面積達1.8萬餘平方米,大小窟龕252個,各類造像5.1萬尊——當年冰心所見只是冰山一角。坐落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於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之一」。
其中由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的第五窟屬規模之最。雲岡石窟連同整個石窟群,證明了佛教在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和精神意義。這些遺址對於研究中國古代佛教文化、藝術和歷史,以至全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理解,都是生動範例和無價瑰寶。
文化遺址保育道阻且長
與許多考古遺址所面臨的挑戰一樣,雲岡石窟的保育工作任重道遠。自然變化、人類活動和環境因素都破壞了石窟結構和藝術的完整性。許多佛像、壁畫和洞窟結構已經受損或有脫落風險,保育和修復工作的難度不小。要進行這項工作,必須先調查研究雲岡石窟的深層結構,避免進一步損害文物或引發脫落。
更棘手的問題是,一千多年前的工匠沒有留下任何設計圖紙供今天的修復者參考。一些修復人員推測,設計圖紙或存於《南巡碑》的碑文中,但是由於侵蝕和水澇,其內容已經無法辨認。
解決方案:探元計劃
了解到石窟保育工作面臨的困境之後,騰訊探元計劃專家組展開實地考察。探元計劃於2020年啓動,旨在利用創新科技保護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址。
探元計劃的專家團隊到訪雲岡石窟並與文物保護修復團隊會面,協助他們找出了痛點、關鍵需求以及合適的專業技術合作夥伴。保持古代洞窟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需要在原樣修復和最小干預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錯誤的做法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用「宇宙射線」給文物做「體檢」
我們聯繫到蘭州大學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與這個渺子(muon)成像技術的先行者合作,通過渺子技術驗證窟中存在隱藏空間結構的可能性。雖然聽起來很科幻,但渺子是真實存在的。這種亞原子粒子可以穿透表面和固體,而不會造成任何破壞。渺子成像比X射線和其他傳統成像方法更精細高效,研究人員能在不影響其完整性的情況下研究洞窟內部。
通過渺子成像技術更深入的穿透,研究人員得以看到石窟內部的複雜結構。有了精準的掃描和細膩的成像,他們可以繪製出三維形態的洞窟,識別結構潛在的薄弱位置,制定針對性的保護策略,甚至不用挖掘,就能定位和識別埋藏的文物和文物特徵。
渺子成像技術有望應用於類似的遺址保護項目和其他領域,例如冰川測量。我們希望該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遺址保育工作,用於保護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保護當下和未來的人類文明
雲岡石窟不僅僅具有高超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亦是精神文明和人類身份的試金石。應用渺子成像以及數碼孿生等其他創新技術,我們可以實現雙重效果:既保護了物質文明,又保留了古代文明的故事、信仰和希望。這些技術有助於數碼存檔、文物修復和提升大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度。
借助創新技術,人類文明能持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無論在過去、當下,還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