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碳尋計劃:推動創意落地,加速氣候行動

每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400億噸。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已高出1.6°C,地球正面臨愈發嚴峻的升溫風險。

好消息是,我們已經掌握了許多解決方案,只需更快速、更大規模地推進。正因如此,騰訊「碳尋計劃」應運而生,旨在發掘、支持並加速最具潛力的低碳科技,推動全球前沿氣候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加速氣候創新落地

碳尋計劃匯聚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工程師、創業者及生態系統內的其他關鍵合作夥伴,共同將大膽構想與具潛力的技術轉化為可規模化、具商業價值的氣候解決方案。

「碳尋計劃」二期評選共收到來自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的逾660份申請,日前已公布50強名單進入最終決選。他們展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減排與固碳的先進技術,將繼續角逐總額達2,800萬美元的催化資金,並有機會在肯尼亞、馬爾代夫和塞爾維亞等氣候脆弱地區開展試點項目。

推動變革的四大技術賽道

1. 碳移除:長效固碳造福未來

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既須「減排」,也須「除碳」。

在「碳尋計劃」中,多支入圍團隊正探索更智能、更低成本的固碳方案。例如,有團隊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炭,不僅能將碳封存於土壤中數百年,還能將其加工為可再生生物油,為工業提供清潔能源。另有團隊應用「增強型岩石風化」技術,利用粉碎的礦物捕獲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並依託高精確度感測器和衛星數據來驗證碳封存的安全性。

此外,有團隊在農田試驗中利用土壤微生物同時實現碳捕獲與農作物增產。而新一代直接空氣捕集(DAC)系統則以微波替代蒸汽,在捕獲等量二氧化碳的情況下,使能耗降低九成。

由此可見,從生物炭到可再生能源驅動的高效DAC系統,碳移除技術正變得可測量、可負擔、可部署。

2. 工業脫碳:重塑重工業

僅鋼鐵行業就佔全球總碳排放的7%以上。

在「碳尋計劃」中,一項創新技術將從煉鋼爐中捕集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氫和一氧化碳,隨後直接回投至煉鋼過程,實現減排與產量兼顧的閉環處理。更重要的是,該技術還能直接對現有工廠進行改造升級。

由此可見,在全球最難脫碳的領域之一,清潔生產已初具雛形。

3. 碳尋製造:通過碳捕集與利用技術「變碳為寶」

被捕集的二氧化碳並非只能作為廢氣處理,它也可以成為寶貴資源。

例如,有團隊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表面活性劑和聚合物,用於洗髮水、清潔劑、油漆等家居用品。它們能夠替代石油化工原料,讓產品減少高達65%的碳排放。另一支團隊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蛋白質,用於食品生產,並可製成有機肥料,實現土壤固碳,同時改善土壤健康。

這意味著,當碳成為日常用品的基礎原料時,可持續發展就能依靠市場力量快速放大,而不再依賴強制規定。

4. 長時儲能(LDES):清潔能源隨時可用

可再生能源要真正普及,關鍵在於如何把能量儲存起來、隨時取用。

碳尋計劃中的部分技術正在重塑儲能方式。有機液流電池採用低成本、無毒的電解液,能夠提供穩定電力,其成本僅為傳統電池的三分之一。

另一項長時儲能創新技術則能為島嶼社區提供供暖、製冷及微電網供電。其整體能源效益超過90%,儲能時長可達10小時以上。

綜上所述,這些解決方案讓可再生能源更可靠地服務於家庭、企業及環境脆弱的社區,是推動全球能源公平的關鍵一步。

攜手同行,成效倍增

每一個卓越創想的背後,都是創新者與先行者組成的跨地域、跨行業的協作網絡。這正是碳尋計劃的初衷:匯聚全球智慧,加速氣候解決方案從概念走向規模化應用。

這些技術正在塑造零碳未來,證明創新不僅在於發明,更在於協作與匯聚眾力。

了解更多入選團隊資料,以及碳尋計劃如何推動低碳技術走向實際應用。